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精彩故事】贴心妈妈的“爱心、细心、耐心”
三年前,周当平和爱人来到郑周大院,当起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六个特殊孩子的“爸爸妈妈”,用爱心、细心、耐心陪伴孩子们成长,给予孩子们幸福安全。
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发芽
残障儿童体质普遍较弱,部分儿童肠胃消化不好,手部没有力量。周当平说“在照顾特殊孩子的时候,需要比照顾一般孩子更多的爱心。”周当平刚来类家庭的时候,缺乏照顾残障儿童的知识和能力,但看到孩子们身体瘦弱,需要专业的养育护理知识,她主动自我学习,踊跃参与部门培训,逐渐掌握了照顾残障儿童的基本知识并积极应用实践。
小禹(化名)是家中比较安静的一个孩子,不会说话,刚来到类家庭的时候,身体很瘦弱,三天两头生病,只能吃白面条,一吃青菜就拉肚子。由于体质弱导致小禹不能独自穿衣服、脱鞋。但周当平考虑到小禹的身体状况,不能长期不吃青菜,于是她做了很多尝试,发现青菜和蛋白质类食物一起烹制,孩子没有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禹适应了吃青菜,也不拉肚子了。现在小禹看起来有精神了,体质越来越好,基本不生病,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自己穿衣服和脱鞋,特教学校下课后,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扔垃圾等,这都与妈妈的爱心照料分不开。
细心贯穿生活的点点滴滴
由于周当平照顾的孩子都是残障儿童,在自理、语言等方面存在困难,比如,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没有提升,需要坚持循环反复教学;有的孩子无语言能力,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去沟通;需要多次所以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从早上起床、吃饭到晚上休息,孩子的每一个环节妈妈都仔细关注。小慧(化名)咀嚼能力差,平时饮食以软糯为主,如果吃了硬食物会噎着。
为了保证小慧的营养,妈妈将食物在锅中煮熟后,切成小块让小慧慢慢吃。这种方式不仅适应了小慧的身体,也让她吃到了可口的食物。妈妈看到小月(化名)捂着自己的肚子,就知道她要上厕所;天气变凉,妈妈赶紧给小奇(化名)穿上厚衣服,防止癫痫发作;小杰(化名)在人多的时候会出现烦躁,每次做核酸的时候,爸爸先带其他孩子去排队,等快排到的时候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带小杰过去……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和身体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耐心的教导让孩子一步步成长
自理能力是儿童成长发展最基本的能力,因此首先要提升的就是儿童的自理能力。但对于残障儿童来说,在提升自理能力上存在听不懂教学指令、 学不会大运动等困难。比如一侧偏瘫的孩子,只能用健侧手臂穿衣服,患侧需要人协助才能穿。周当平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针对认知能力较差的孩子,妈妈就蹲在孩子身后,手把手教他穿鞋;针对有模仿能力的孩子,妈妈在一边示范,让他在身边跟着一起穿衣服。
经过妈妈的不懈坚持,现在家中的六名孩子,自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基本可实现生活自理,能自己走路、吃饭、脱鞋和上厕所,其中小铭(化名)还学会了倒垃圾、洗衣服、抹桌子、帮助妹妹戴围裙。因为家中孩子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家庭提高了生活效率,家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们也增加了自信心,家庭氛围越来越和谐。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长是每天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是孩子的主要照料人,也是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重要力量。周当平夫妻与家中的孩子们关系亲密,晚饭过后,一家人经常在客厅的沙发旁边,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手指操,看有趣的绘本等,度过愉快的亲子时光。周当平说:“孩子们在院里有老师教育他们,有康复师为他们做康复,有医生为他们看病,有社工定期跟进,在我看来作为类家庭家长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陪伴脸上露出的笑容,孩子们更依赖我们是最有幸福感的时刻。”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周当平三年如一日,用爱心、细心、耐心照料和教育孩子,践行着儿福人的服务理念,让孩子得到更优的生活照料,自己也得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
社工科 郭婉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