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寻找儿时的味道——重拾年味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蒸馍馍;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九十年代,对于我所在的农村来说,物质还很是匮乏,过年的时候,没有冰箱,没有南方的蔬菜,自己家养的鸡,村子里豆腐坊用自家种的豆子磨得豆腐,奶奶严格的按照年俗歌谣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准备年货,杀鸡、做油锅炸制肉丸、鸡块、带鱼、蒸焖子、蒸馍……
那时候,没有冰箱等先进的电器设备,但是冬天很冷,老房子的玻璃上常常结着窗花,屋檐上挂着冰凌,买的肉、带鱼等金贵的吃食,都是拿个铁钩,高高的挂在室外的屋梁上,防止变质和老鼠等小动物偷吃。大年二十八的春联都是当老师的妈妈来写,这时我们便围着桌子看妈妈一笔一划的用毛笔写字,眼里充满着敬意。大年三十晚上早早的收拾准备,一家人围坐在煤炉子旁,嗑着瓜子,看着14寸彩电中播放的春晚,守到午夜12点,爸爸要在院子里放一挂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才关了电视,在周围此起披伏的鞭炮声中睡下。
最期盼的是大年初一的新衣服,包饺子,祭祖先,放鞭炮,家里有亲戚来会发红包,一块两块的便很满足,家里忙忙碌碌的招待亲戚时,我们会拿着各种摔的、呲花的、上天的小鞭炮在大街上放炮,最厉害的是男孩子们放的响坠,放一个震的耳朵嗡嗡响。放完炮就跑回家蹭亲戚的热度,吃各种好吃的菜,那个时候过年吃的真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所以我们常常形容好吃的就说,吃的像过年一样。这样的热闹劲儿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我们自己会动手做各种各样的灯笼,十五的晚上点着,在大街上和朋友们疯玩,待吃完元宵,逛完花灯会,这个年才算过完。
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增长,物质富足,科技进步,各种服务行业发达,新年热闹依旧,过年种种的仪式感到现在却越来越淡了。大鱼大肉都不稀罕了,开始素食主义,环境变坏鞭炮不能放了,24小时的超市随时都有花样繁多的新鲜蔬菜,各种吃食,不需要提前囤年货,新衣服哪一天都能穿,灯笼随手就能买,各种印制的春联年话五颜六色,形式多样,大街上霓虹闪烁,店面门口的各种新年装饰,热闹宏大的春晚……但每每提起年味,我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小时候。那种人的最淳朴、传统的、喜悦的、真切的感受,是所有外在的、物质的形式所代替不了的。
而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想把这种传统,这种淳朴的感情传递下去,重拾年味,让她们带着对新年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感受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年味。小年的祭灶传统,年的由来,为什么贴春联我都一一讲给她听,她听得很入神,原来我们的年本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一步步的演变而来。大年二十八,我们一起贴上手写的春联,冻得通红的小手依然不减参与的热情,大年初一逛庙会,初二回姥姥家,大年初三带着她们一起祭祖先,让这些过年的情景重现,传统的年味依旧。
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冲刷却没有泯灭而且越来越圆润、光芒四射的鹅卵石,是祖先留下的瑰宝,是融入民族血液中的情怀,时代的发展改变的是形式,却不能改变其内涵,我们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和制造者,不能丢了内涵,失了本真,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话大不是夸口,而是真心,你我虽然渺小,也要倾力,传统说起很大,融入日常,不可小视当下,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