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一个社工人的心路历程
社工,一个温暖人心的职业。疫情发生以来,我院社工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院内孩子、职工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多样化服务。
3月16日至22日,我院以“专业社工、守护儿童、托起希望”为主题2020年社工宣传周正在展开,秦瑞胜以社工人的视觉讲述了自己“初识社工、成为社工、成就社工”的心路历程。
初识社工
2009年单位开始鼓励大家考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当时我是一名特教老师,对社工的概念一无所知。之后单位设立社工科,聘用了两名科班出身的社工专业学生,平时会组织职工减压和儿童外出活动,所以就浅薄的认为社工就是搞团建、搞活动的。
后来知道原来社会工作师是一个职业,是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之一,于是2013年报考了社会工作师考试,14年取得证书,当时只是单纯的为了转到专业技术岗提高薪酬。通过学习也慢慢了解了社工的职业定位,似乎社会的各个角落都用得着,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社区、医疗等等领域都有专职的社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通通都懂,简直无所不能。但因为并未从事社工岗位工作,对职业本身依然是一知半解,不明所以。
2014年我院开始机构安置模式的初探,每个科室要设立社工岗,持证的我便理所当然的被安排在了这个岗位,负责安置评估中的教育评估,此时离社工专业工作更近了些。
成为社工
2017年单位职能调整,设立了郑州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的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我的工作进行了调整,由一名特教老师成为一名专职社工,进入中心办公室负责中心的困境儿童部分业务。从14年持证到17年转岗,其实好多书本上的知识都忘记了,在转岗之后马上进入市级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和儿童之家试点的建设当中,在政策、理论和实务上均是迷茫与焦虑状态,但是时间不容迷茫,于是开始恶补理论知识,从亟需的政策开始,从国家困境儿童政策的出台到各地试点建立,再到省市级政策的颁发,上班工作,下班补课,把困境儿童的政策研究个透,这样在具体开展工作中才好把握,也使得后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其实这个时候并没有信心把这个工作干好,一直以为专职社工一定要非常专业,我这个半道里出身的持证社工是没有专业优势的。直到投入到儿童之家试点的具体工作中,在同工的帮助下,也通过自己一点一点重新拾起的理论知识,发现实务工作并不难,甚至书本中的一些理论方法虽然不能讲出来,但实际已经在运用了,之后又通过个案服务、小组服务、案例撰写、经验总结使得业务知识得以精进,专业自信也开始建立,至此终于接受了我是一名专职社工的职业状态。
因为全市困境儿童工作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的机构建制,试点探索都是从头开始,也正因此,我们更加激情满满,因为我们将成为填补空白那群人。但在各项工作开展初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试点社区并没有给予适当的支持,入户时居民不理解,儿童活动做不起来,甚至领导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前期工作铺开阶段,我们有很多委屈,很多不被理解,同时也有面对一些人事物时的无力感,当时也一下子把我最初对社工的认知打破,社工并不是万能的,甚至微尘一粒。
然而在访谈一位无助的老人结束后,我开始深思,相对于身处困境中的服务对象,我们经历的这些又都算什么。这位老人的儿子是服刑人员,孙子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祖孙俩相依为命,因为周围人的歧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在即将拿到初中毕业证时,选择了辍学,离开这里。而老人又身患重疾无人照料,家庭的生活来源微薄,经济困难。社区转介给我们之后,我们在访谈时尽量不触及老人的伤心之处,最后老人神情落寞的说:“我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可我真是太难了,我真不知道该咋办了。”这近乎绝望的话语深深的碰触到了我们的内心,这时已无法顾及社工的专业伦理,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悲悯之心,让我们在他转身离开的同时集体泪奔,怎么会有这样困难的家庭,这么艰辛生活的人。但待情绪稳定之后我们就在商量,怎么样帮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于是咨询学校,联系孩子做心理辅导,谈心,对接社区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开展,最终孩子重新返回校园,老人申请到慈善救助,这个家庭情况有了好转,后来老人每次在街上碰见我们,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那种朴实的回应让我们倍增信心。
这种信心的重建源于服务对象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同。一次我在一场主题为“合理监护 相伴成长”的捐赠活动上,代表活动组织方对台下的80多个困境儿童家庭讲话,我告诉他们:虽然国家的儿童福利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也还不够全面,但你们要相信,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努力,我们的社工也会尽己所能的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不会放弃,希望你们也要加油,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让孩子们有尊严的成长,有幸福感的生活。一席话毕,我看到一些妈妈眼中闪烁着泪光,我便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爱上社工
郑州市有5000余户困境儿童家庭,每个家庭面临的困难复杂多样,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但他们依然努力前行着,我们每往前走一步,付出多一些,就有可能对他们产生蝴蝶效应般的正面影响,为什么不呢?于是不再纠结于领导满不满意,社区支不支持,我们坚持用心做事,用专业助人,工作会有成效,居民终会理解。也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即使我是一枚小小社工,我也要用我的专业和工作平台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工作负责,不愧于良心。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所做的试点工作获得了社区和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市级领导的肯定,随着做出的经验借助全市困境儿童培训班进行推广,凭借资源输出推进各区域困境儿童项目间的工作联和行业交流,我们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这些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我也由此正式走上社工职业化的道路,也爱上了社工这个职业。虽然依然力量微博,从全市的困境儿童工作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依旧勇敢前行。
随着进一步对工作的认知,也明白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全能的,要接受自己有时的无能无力感,社工也是普通人,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学习历练,明白社会也有不美丽的一面,国家也有欠缺的地方,所以才有了这个职业的存在。
我一直以为,社会工作者最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情怀。这种情怀我理解的是对工作的责任感的升华和对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的敬畏,带着情怀去工作,才更能去理解服务对象,理解自己,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走向社工职业化的道路上,我受到过挫折,受到过委屈和轻视,然而这些并没有中断我的前行,反而愈挫愈勇,支持我前行的力量最初是成就感,之后是责任感,现在是价值感。只要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物和坚持的义理 ,都会不计艰辛得失的去追求、维护,这便是我心所向,素履以往。
下一页
下一页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