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李燕参加“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中外记者见面会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1年7月9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民政领域党员代表围绕“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邢慧娜(刘健 摄)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大家都知道,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直通千家万户。民政战线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常年和孤寡老人、孤残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困难群众打交道,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服务对象当作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今天的见面会我们就邀请到4位来自民政战线的基层党员代表,请他们围绕“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这样一个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我先逐一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是: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桂小妹女士,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燕女士,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养老党支部书记、敬老院院长李银江先生,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理部副主任程静女士。
下面,首先有请桂小妹女士给大家作简单的自我介绍。
桂小妹(徐想 摄)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桂小妹:
大家好,我是桂小妹,我所在的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有19栋居民楼5235户,8200余人,我们社区的人员结构具有“三多”的特点:老龄朋友多、残疾人朋友多、低收入人员多。正是因为有这“三多”的特点,给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这里担任社区书记,应该说是党组织赋予我的光荣使命。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们社区,对我们社区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三治一服务”理念以及“天天敲门18法”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也一直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服务的过程中把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都坚守在一线,守牢了社区疫情防控阵地,守护了社区8千多居民的平安健康。2020年9月8日,我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我们社区的抗疫故事。群众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把我们青和居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是我最大的心愿。谢谢。
邢慧娜:
谢谢小妹书记。下面有请李燕女士作介绍。
李燕(徐想 摄)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燕:
大家好,我叫李燕,来自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是这里740多名孤残儿童的“院长妈妈”。我们这里的男孩都姓郑,女孩都姓周,这里也叫“郑周大院”。2006年,我负责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新址的筹建,2008年5月正式开园,从此这里的孤残儿童们有了自己的家。
十多年来,我始终瞄准建全国强院的发展目标,把这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我们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新入院儿童救治病房——天使驿家,河南省第一个与医疗机构合作的脑瘫康复中心,还成立了河南省首家由福利机构主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救助社区困境儿童的蓝手杖家长俱乐部,先后救助各类困境儿童5000余人,使1200多名孩子圆了“回家梦”,1000多名孩子实现了“健康梦”。"让孤残儿童都能得到呵护,拥有幸福",是我始终坚守的信念。成为“院长妈妈”十几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今天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们院有一个孩子叫郑小辉,他下肢瘫痪,但是他很爱学习,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他就对我说,院长妈妈,我想上学,我上课的时候可以不喝水,我下了课就不用去厕所了。我听了孩子的话语,哭了。我下决心再难也一定要为孩子实现这个愿望。在多部门的帮助下,孩子如愿以偿进了课堂。母亲节的时候,他还专门画了一幅给妈妈洗脚的画送给了我。今天我把画带到了现场,这幅画也是我办公室最美的一道风景。如今孩子已经20多岁,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已经扎下了根,过上了独立幸福的生活。
我常和同事们讲,因为这些孩子我们相聚,我们要感谢这些孩子,我们要为他们做更多的事,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活得更有尊严。谢谢。
邢慧娜:
谢谢李燕院长。下面有请李银江先生作介绍。
李银江(徐想 摄)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养老党支部书记、敬老院院长李银江:
大家好,我叫李银江,1980年入党,我是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1986年,组织上把我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调整为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报到那天,政府只交给我4.2亩荒地,地面上一块砖一片瓦都没有,我自己动手搭窝棚,带领大家从无到有,用90天的时间,建起一座拥有11间住房的敬老院。经过多年的发展,敬老院由小变大,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多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700平方米,占地面积也扩大了10倍。2014年,我整合敬老院资源,在全县首家挂牌成立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5年来,我由“小李”变成了“老李”,但我始终扎根在基层一线,直接服务困难群众2万多名,当好五保老人的“大孝子”,乡村孤儿的“大家长”,流浪乞讨人员的“家里人”。我先后为76位五保老人料理了丧事,让64名流浪乞讨人员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帮助17位有困难的残疾人掌握了谋生技能。
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敬老院就是我的家,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照顾老人们一天,我就照顾一天,能照顾这些老人,我幸福,我快乐。谢谢。
邢慧娜:
下面有请程静女士作介绍。
程静(徐想 摄)
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理部副主任程静:
大家好,我是程静,是来自于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护理人员。我们院主要收养的是市属儿童福利机构转入的14周岁以上、无生活能力、无就读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精神发育迟滞、肢体残疾的“三无”孤残人员。他们在我们院被称为休养员,我们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围绕这些残疾休养员服务,包括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照料等。我是从2003年护理专业毕业,一直在残疾休养员护理岗位的第一线工作,我把休养区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管理,把休养员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我在残疾休养员护理方面不断地摸索,因人制宜地总结出一些适合智力残疾及肢体残疾休养员的护理方法,带领工作人员一起克服了护理工作中的打针吃药、洗澡穿衣、如厕、喂水喂饭等各种难题,不断提升休养员生活的幸福感。
在我担任休养区护士长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休养员”的服务理念,努力把这些“折翼的天使”照顾好、守护好、陪伴好,就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谢谢。
邢慧娜:
谢谢4位代表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各位媒体朋友可以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听了刚才几位的介绍非常有感触,我想问一下各位入党的初心是什么,如何在岗位上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谢谢。
桂小妹:
谢谢您的提问。我2010年6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鲜艳的党旗之下,在铮铮誓言当中,我当时就许下了庄严的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居民服务好,把社区治理好”,这也是我的初心。这个初心也一直引领着我,在14年的社区工作当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抓好人的工作,以我们“天天敲门组”为抓手,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来提升服务居民的水平,用有温度的党建引领有活力的治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我们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让党旗在居民群众心中更加鲜艳,让社区的灯火在夜晚更加温暖。谢谢。
李燕:
我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很年轻,入党的初心也很单纯,就想着人应该有追求、有信仰。当时和我一起工作的有一名老党员,他工作中总是抢着干、带头干,有问题、有难题找到他,他都是有求必应。在他的带领下,我更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儿童福利院院长,要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上,一刻也不能忘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发扬“大爱、奉献、实干、开放”的精神,为孤残儿童提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让更多的孩子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让他们更加幸福健康地长大成人。谢谢。
李银江:
我是1980年入党的,我的入党初心很简单,就是立足民政工作岗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坚持用真性真情服务好孤老病残幼等困难群体,让我的服务对象满意。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让党和政府满意,这就是我的初心。谢谢。
程静:
作为民政系统护理一线的一名共产党员,尽我所能,把我们院里的休养员照顾好、守护好、陪伴好,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我觉得这就是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都是不懂得保护自己、没有生活能力、最需要精心照顾的一群人,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这些休养员。我觉得我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都是在映照初心、践行使命,在为民政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红星新闻记者:
问题想提给桂主任,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武汉市城乡社区成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社区工作者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带领社区干部守好防控疫情大门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谢谢。
桂小妹:
谢谢你的提问。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应该说对我们社区工作者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当时,我和我的同事都是74天吃住在社区。我们当时把封控和服务的关口前移至了楼栋,光靠我们21名社区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发动了61名居民志愿者也参与到这场战斗当中。我们组建了15支“113敲门小分队”,这个“113”就是1名社区工作者带领1名下沉党员干部和3名志愿者。我们的小分队穿了一件红马甲,红马甲后面印着“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当时我们的居民看到红马甲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就能够安心待在家里,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我们当时是白天敲门,晚上数灯,逐户逐人监测体温;顶风冒雪,不分昼夜封控值守;义无反顾,不畏艰险。我们护送四类人员去医院、进方舱、到隔离点,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坚持做到封楼不封爱,“控”人不控情。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居民身患尿毒症,想去医院做透析,那个时候武汉都封城了,他担心去不了,心情非常焦虑,我们“113小分队”了解到居民的需求之后,首先安抚他的情绪,同时给他联系爱心车辆,第二天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出现在他的面前,把他送上爱心车,并安全送到了医院。后来这个居民说,你们印着“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红马甲,印在了我的心里,你们就是我的亲人,谢谢你们。
在“控”人不控情这块,我们当时严格做好封控值守和体温监测工作,对确诊、疑似、发热和密接人员做到应送尽送,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我们都会陪护在居民身边。所以,当时居民看到护目镜后面的那双眼睛,他们说心里就踏实了。应该说那时候真的很忙,每天忙得都像陀螺一样转,所以那个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都瘦了,有一个同事瘦了20多斤。其实一路走过来,我觉得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从3月19日收到居民送来的锦旗,一共64面。这64面锦旗加深了我们和居民之间的感情,也饱含着居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同时,我觉得这64面锦旗也激励着我们要加倍努力地工作,把居民服务好。谢谢。
邢慧娜:
谢谢小妹书记,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很多共产党员冲锋在一线,我想这些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也是我们党员的骄傲,为你们点赞。下一个问题。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农民日报记者:
问题提给李银江院长,您刚刚提到,多年来为76位五保老人操办丧事、送终尽孝,请问是否出现过家人不理解的情况?谢谢。
李银江:
谢谢你的提问。在农村为老人送终尽孝是一件天大的事,这件事情老人看得特别重,自己的父母都活得好好的,却为别的老人戴孝守灵送终,说实话,怎么能不遭别人的议论呢?五保户李奇山是桂五镇敬老院第一个离世的老人,我为了能使他走得尽量风光一点,叫来妻子和我一起搭建灵堂、戴黑纱、守灵送葬,该有的一点都不差。我的老父亲知道后,心里很不舒坦,很有意见,他向我说:“银江啊,我和你妈还没有死,你倒先给别人当孝子,还戴孝守灵”。听到老父亲这么说,还有一些闲言碎语,我自己心里也很难受。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入党初心不就是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办点实事吗?周围老百姓能从我身上看到共产党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作为一名敬老院院长,五保老人无儿无女,我不为他们养老送终,谁为他们送终?所以,这么多年来,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我都坚持用情用心对待每一位老人,拿老人当自己的父母。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所做的事是真心真意还是虚心假意,老百姓是看在眼里的,大家的理解、家人的支持、社会的点赞,使我越做越想做。
李银江:
敬老院是一个大家庭,我要让所有的老人在敬老院里感觉到有家的温暖、有子女的味道,“走了”有人替他们送终,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活在敬老院一样享受天伦之乐。2017年,我光荣退休,组织上问我退休后的想法,我向镇党委政府承诺“退休不褪色,离职不离岗,我对敬老院的每位老人、每一块砖瓦、每一棵花草都有特殊的感情,我自愿继续坚守在敬老院的工作岗位上,不拿报酬、不求回报,扛起院长的职责”。虽然我已经步入老年了,但我依然会拿老人当父母,当兄弟姐妹,悉心照料他们吃、穿、住、医,为他们养老送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份责任。我决心和这些老人吃着盱眙的十三香龙虾,过着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携手共进新时代。谢谢。
邢慧娜:
谢谢李院长,李院长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间大爱,也看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子之心。谢谢李院长。下一个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封面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桂小妹女士。我们知道青和居社区是武汉最大的公租房小区,社区工作非常辛苦。请问您认为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谢谢。
桂小妹:
谢谢您的提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把居民服务好,努力付出得到居民认可,这会让我们觉得社区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当中,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会让我们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有价值。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觉得做好社区工作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把“我的社区、我的家”这样一种理念厚植到居民心中,激发居民的内生动力,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
同时,对我们社区工作者来说,也应该厚植一种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的情怀,把居民群众反映的大事小事一件一件都记在心里,一件一件办好,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做好社区治理,切实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照顾残疾人和儿童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所以我想问程静和李燕,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感觉很受挫、想退缩的时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谢谢。
李燕:
谢谢你的提问,我感觉没有退缩过。我是2006年筹备建设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当时这个项目还是民政部“蓝天计划”的第一批资助项目。到今天算下来,我在这里已经度过了15个春秋。15年来,最让我开心的,我感觉还是孩子们。孩子们身体康复了,孩子们参加工作了,孩子们有成绩了,我想这都是我最高兴的事。
除了刚才郑小辉的故事,还有三次病危的郑少东,三次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终给他找到了收养家庭。还有重度脑瘫的曹园园,经过常年的康复训练,已经生活自理,最终也给她找到疼爱她的寄养妈妈,还有在这里长大的姑娘们,陆续也步入婚姻的殿堂,参加完她们的婚礼,我又参加她们孩子的满月酒。我也高兴地从“院长妈妈”升级为“院长姥姥”。这些年,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坚守着、奋斗着,我想这是爱和责任在激励着我们,让孤残儿童都能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这也是我们民政人的初心和使命。我想,这个初心促使着我们每个人默默坚守,这份使命激励着我们每个人砥砺前行。“郑周大院”已经成为孤残儿童生活、学习、康复、教育的温馨家园。谢谢。
程静:
我想和大家说一件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的事。记得那是2003年,我刚进入单位,第一次独立值夜班,在巡视病房时,刚推开一个房间的门,一股臭味扑面而来,随后发现一个休养员大便了,还抹了身上、床上、墙上到处都是,我当时看到那一幕愣了半分钟才想起赶紧给他洗澡,把床铺、墙上收拾干净。后来一整夜,我怎么都觉得自己身上弥漫着一股臭味,脑子里也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我才19岁,这就是我的工作吗?我以后就要过这样的人生了吗?”我不敢想下去,甚至产生了想要离开这个地方的念头,带着犹豫和纠结的情绪过了一个周末。周一,我心事重重地去上班,没想到那个我为他清洗的休养员远远地看见我,就冲着我大声地喊:“阿姨来了,阿姨好!”我当时一下子就乐了,紧接着一种夹杂着辛酸与怜爱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我的护士长听说这件事以后特意找我聊天,他说:“小静,咱们的休养员确实特殊,你别看他们有的长得人高马大,可是他们都是孩子的思维,对他们来说,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离不开我们。”
的确,为一个孩子清洗满身的屎尿有什么难为情的,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何况他们也不是有意这样,是因为他们的智商确实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老护士长不仅传授给了我护理技能,还用言行教会了我要用怎样的心去对待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渐渐地,我掌握了给他们喂饭的技巧,也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哄着他们吃药,也会熟练地给他们洗澡,成为了民政系统里的一名白衣天使。
您问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想引用老护士长的一段话来回答您。身为党员,奉献是一种责任,身为护士,付出是一种习惯。党员与护士身份的融合就是一种荣耀。我们是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亲人,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活得好,还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以及社会的关爱。谢谢。
邢慧娜:
李燕院长和程静护士长面对的都是孤残的孩子们,你们是孩子们的天使,干了很多的苦活儿和累活儿,真的是做了很多好事和善事。谢谢你们。下一个问题。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7%。“老有所养”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请问李银江院长,您如何看待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前景,以及下一步有什么工作目标?谢谢。
李银江:
谢谢你的提问。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可以说,养老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前景广阔。我在敬老院工作多年,亲身见证并感受到农村养老服务的进步发展,乡村建敬老院的初衷是供养五保老人,履行政府兜底保障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敬老院的软硬件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2014年,我在盱眙县首家挂牌成立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开门办院,把多余的床位向社会开放,让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就是空巢留守老人到我们敬老院养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因为他们的子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都外出打工了,没有时间护理自己的爸爸妈妈。我带着我的团队,代替这些子女为老人尽孝,让他们安心在外边工作赚钱。给敬老院增加了人气,给乡村敬老院发展带来了生机。我们桂五镇敬老院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本镇老人,周边其他乡村,包括县城的一些老人都到我们敬老院养老。
你问我下一步打算,我这个人是有点想法的,下一步,我想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把敬老院一些资源送出去,就是在农村新型社区挂一张居家养老的牌子,为社区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精神关爱,将优质的服务送到门上,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我有决心、有信心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让更多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新时代发展红利、发展成果。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海报新闻记者:
问题提给李燕院长,我们知道目前儿童福利院的一些孩子们有一部分存在着智力或者肢体残疾,您所在的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是如何帮助这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您认为社会该如何提高对这些特殊孩子及其家庭的关怀?谢谢。
李燕: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现在有孤残儿童740多名,98%以上都是残疾或患病儿童,主要是脑瘫、唐氏综合症,还有智力和肢体残疾。针对这样的特殊孩子,不能光看到他们的缺陷,我们要树立全人的理念,考虑每个孩子的优势,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精准施策。我们院的孩子,如果是智力正常的孩子,但是肢体有问题的,除了学习文化课以外,我们会教他学习绘画、手工、陶艺、电脑等技能。有一个叫石宁的孩子,下肢瘫软但智力还行,针对他的情况,我们教他学古筝和绘画,专门请了古筝老师和绘画老师,一对一进行学习。目前,他的古筝考到了七级,绘画也获得了不少奖。
另外,我们针对智力低下、肢体没有问题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保洁、保安、绿化等培训。我们院的孩子目前经过培训,也有在附近单位和公司里面当保安的。不管哪一种孩子,我们都不放弃,对他们都充满希望,希望给他们一个好的未来。这些年,社会对这些困境儿童都非常关心和关注,慈善和爱心氛围特别好,我们每年接待爱心人士将近2万人,在享受社会对我们关爱的同时,我们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来回报社会。我们在2012年成立了蓝手杖家长俱乐部,专门支持社会困境儿童,给他们一些社会融合培训,另外给予教育、康复、心理、技能培训。今年六一,我们还为社区困境儿童征集了100份微心愿,当孩子实现心愿的时候,非常高兴,家长也非常激动。
我想,帮助特殊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家都可以有所作为。一次志愿活动、一份捐赠、一句话语还有一个笑脸,可能就会鼓励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树立信心,感到温暖有力量。谢谢。
邢慧娜:
谢谢4位代表分享他们的故事,在民政战线上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党员和干部,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年复一年的奉献在诠释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相信民政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会继续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的职能,全社会共同支持,让世界充满爱,让爱的阳光沐浴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孩子。
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谢谢4位代表,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