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动态】智慧带娃有妙招
良好的生活习惯伴随着孩子们的一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连日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社工科联合信望爱社工开展了“智慧带娃 我有妙招”系列活动。
在家庭教育互助小组上,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为讨论主题,家长们积极建言分享“育儿经”。
耐心:残障儿童因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理解家长的意思困难,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付诸耐心。
示范:家长亲身示范,孩子模仿学习是大部分孩子都能接受的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式。
督促:家长与社工、老师对孩子的督促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必要途径。
激励:用零食或玩具等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作为强化物,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榜样:在家里面,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像卫生习惯较好孩子学习。
坚持:残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成效,家长需要循环反复教学,坚持不放弃显得非常重要。
平稳:保持情绪平稳,不生气,用平稳的语气和语调和孩子沟通。
同样,在互助小组上,家长们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了解孩子拿他人东西背后的原因
当发现孩子拿他人东西了,家长首先应该耐心询问原因,拿东西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深层次的原因有可能是想寻求关注、需要这个物品、单纯的很喜欢、心理不平衡......了解原因后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如果孩子想寻求关注,那么家长平时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如果孩子是因为饿了,需要这个面包,那么我们就要教孩子要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要满足孩子基本的需求;如果孩子是单纯很喜欢这个物品,那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获取该物品的正确方式;如果孩子因为其他孩子付出劳动或表现优异得到奖励,自己没有得到奖励而心理不平衡,家长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借机引导孩子通过积极方式合理获取奖励......
第二、培养物权意识
不管孩子出于什么原因拿他人东西,家长必须非常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物品,也要尊重他人的物品,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不能碰触。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分清楚“你的”“我的”“他的”。
第三、制定规则,承担后果
家长要为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不经他人允许拿回家的东西,家长要陪伴孩子还回去,并向他人诚恳道歉。
第四、多提醒,多引导
如果孩子拿他人东西的行为经过多次教育仍然没有改正,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多提醒,多次告知孩子不能拿他人物品,和获取自己想要物品的正确方法。
第五、建立奖惩机制
孩子在经过父母或老师教育后,仍然多次拿他人东西,这个时候家长可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如果近段时间孩子没有拿他人物品,家长采取奖励措施,满足孩子的一个“小”愿望;如果,近段时间仍然有拿他人东西的行为,家长则要采取惩罚措施,例如暂时不让孩子看动画片、不让吃零食等。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采取奖惩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原因。
社工科 李师师